作者:田静
故事是这样的:
一只狐狸掉进了地洞,在里面呼喊:“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承受不来”
一只熊看到了,爬了下去,并安慰狐狸:“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这下面什么样子,现在你不孤单了”
这时,洞口的鹿也试图安慰狐狸,他从洞口探进头来:“真是糟糕啊!是吧?”“你太可怜了,怎么这么不小心?”
后面,狐狸倾诉自己的痛苦时,鹿是这样安慰的:我觉得我的婚姻快破裂了,至少你还有段婚姻;我儿子快被退学了,至少你女儿是个优等生……
这只鹿看似在宽慰狐狸看开一点,其实他一直在居高临下的表达对狐狸的同情;
而熊只说了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只是很高兴,你愿意告诉我,我会陪着你的”,然后给了狐狸一个大大的拥抱,狐狸的难过情绪一下就缓解了。
如果我是狐狸的话,毫无疑问,我会更喜欢熊的安慰方式,因为它给人的感觉是:你快乐,我能懂,你悲伤,我能感受,你不孤独,因为我会陪着你。
其实,这就是共情。但生活中,很多人经常都在扮演鹿的角色。
当孩子有不好的情绪时,我们时常会用看似正面的方式:没事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再努力一下;不要生气了……希望通过这样的共情,能让他们的负面情绪烟消云散,可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因为,我们对共情或许理解错了,共情不等于同情,讲道理,说教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没得奖,一直哭,如果对孩子说:“宝贝,这次比赛输了,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下次再努力就好了”;
孩子的情绪可能得不到缓解,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孩子会很疲惫,甚至会引发其他情绪和新的问题;
如果用共情去沟通:“宝贝,妈妈知道你很在乎这个比赛,但是结果不如意,这让你很难受,没关系,妈妈陪着你”;
孩子就会觉得,妈妈是爱我的,爱的是我这个人,跟我的其他行为无关,孩子的情绪不但得到缓解,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的正确思想认知。
其实我们要弄清楚一件事情,虽然我们给孩子讲的道理都没问题,但孩子陷入激烈的情绪时,他是没有办法进行逻辑思考的,再正确的道理也都苍白无力;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到他对赢的渴望和输的恐惧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