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佳
在雅方的这几年时间,接触了数以百计的问题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在接触一些家长伊始,我被问得最多的话就是“你对我们家的孩子还有信心吗?
我们家的孩子还有救吗?”透过这些几近绝望的字句,我可以感受到家长们心急如焚的焦虑。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栋梁之才,但鲜有家长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心情。
毕竟当孩子心情很好的时候,往往都是和父母没有互动接触的时候,比如在家游戏或者在外逍遥。
孩子的快乐似乎跟父母的快乐并不相通,纵然有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可以开心快乐,但看到孩子获得快乐的方式,家长心中剩下的只有难以释然的忧愁。
带着崇高的使命感,以及引领家长脱离苦海的责任感,我试着接触到家长口中这些“没有救”的孩子。
家长时常会跟我打预防针,说他们的孩子不好沟通,可能会出言不逊,让我多多担待。
但当我抱着慎之又慎的心理准备和孩子沟通时,我往往发现这样的心理准备是多余的。
在短暂的自我介绍后,我便会和他们畅聊游戏、动漫、天文地理。我并不是看过所有的动漫,玩过所有的游戏,但是我仍然会专心聆听,感受孩子从娱乐作品中体会到的悲伤或者狂喜。
偶尔顺应话题,表达我自己的作品看法和游戏理解。随着话题的深入,孩子也和我谈及他们的心声,也越来越愿意和我倾诉他们的苦恼。试问有谁会厌恶一个理解自己的人呢?
在沟通交流中,我常常忘记了对话框另一端是言语文思泉涌、思维天马行空的孩子,是父母眼中那个已经不可救药的叛逆少年。
并不是每一个内向的孩子都不能表达心声;并不是几个月不和父母沟通的孩子就会得自闭或者抑郁症;并不是和父母斗嘴甚至吵架的孩子,就不懂得和人好好接触。
纵然是不愿和我深入接触的孩子,也总有一些他们乐于沟通的对象。
孩子不能选择父母,但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圈子;父母不能影响孩子,但他们可以决定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孩子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家长如果希望自己可以在人近暮年之际,获得来自孩子的关心、体贴和照顾,那么你要做的不是管控他的意识,这会让他变得不知感恩,被动关心你都不情不愿。
你要做的是顺从他的意识,理解他的感受,也让孩子更理解你,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更加发自内心地做出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尊重孩子独立意志的基础上,引导他的意识向善向好。孩子更像是一道顺流而下的小河,你可以为他疏通河道,让他逐渐流成一道大江。
但绝不能人为急剧地反转他的流向,到头来让河水泛滥成灾难以收场。
只要孩子存在可以打开心门沟通的人,那么这个人为什么不可以是孩子最亲近的家长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