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小Q
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是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会表现为各种行为问题 。
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促进孩子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并感受到高的幸福感,具体如下:
一、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
三、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
换句话来说,如果满足孩子相应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就改善了。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在客厅玩球,家长看到以后说,”小明,立刻给我停下,我都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不要在客厅玩球 会打碎杯子的。”
这个时候你肯定会发现,孩子刚刚玩球还挺开心,结果你训他一下就不开心了。
「我早就跟你说过/告诉过你……」 这种句型真的很常见,但即便是成年人,也很讨厌听见别人这么说。
这种管教方法在中国教育里可谓司空见惯,甚至孩子到初中高中甚至是成人以后,很多家长还是用这种方法。
更有教育智慧的做法,应该这样说:
“小明你很想玩球是吗?”(首先是跟着孩子的关注点,跟着他这时候的想法,你是不是很想玩球啊?深度理解和接纳孩子此时的意图和想法。)
“但是不可以在客厅玩球的。”(同时也设定了限制。孩子的感受、情绪、想法都是可以接纳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孩子的行为。)
蹲下身来(用非言语的动作,体现了尊重和平等),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过会儿妈妈带你去小公园玩球好不好 哪里场地更大 更好让你玩球。”
这句话很重要。说明家长认为你玩球,本身没有不对,只是在客厅是不适合的。但是如果在外面 花园里,妈妈很乐意看着你玩球。
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看到,充分接纳孩子和让孩子遵守纪律并不矛盾。相反,对孩子的接纳和欣赏,反而促进了孩子遵守纪律,且是更具内在动机的。
「促进孩子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并感受到高的幸福感。这时孩子遵守纪律是更加内化的,会促进他逐步转为自律。」
很多孩子家长关系不好都是一点一滴的小事慢慢积累的,专家也会教会家长从一点一滴的事情之后改善这种关系,增加亲自亲密度,从而彻底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