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书红
很多家长说话不注意,很容易打击到孩子的主动性,并且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种下不好的种子。下面是几个错误的示范:
1、否定的语言
很多父母最喜欢用的一个字就是“不”,这孩子不认真,不自觉,不努力……这些否定性语言的重复,容易让孩子紧张、反感,行为上表现出磨蹭、犟嘴、哭泣、发脾气等。
一位心理学教授曾分享两则新闻,讲的都是孩子爬上了阳台,面对这么危险的情境,两则新闻中大人的语言不同,一个叫孩子“别动”,另一个叫孩子“坐好”,结果前者发生了悲剧,后者得以援救。
2、贴标签的语言
“你怎么这么不专心,你看你作业错了多少题”、“你太不认真了”、“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你真的太粗心了。”
这些指责的话,很容易给孩子贴上“不认真、不专心、笨、粗心”的标签。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语言即使当事人当时没有感觉,但是潜意识里情绪脑会接受这样的信息,再下一次自己没有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会给自己找一个借口或者说一个原因:“我就是不认真、不专心,所以才出错这么多。”“我就是笨,我就是粗心,所以我成绩这么差。”
3、比较的语言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看人家小红,弹琴弹得多好,你就不行。”
这种话特别伤人,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丧失进取的动力,很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都对自己的父母心存芥蒂。
那么怎么做比较好嘞?
1、不建议使用物质奖励的办法鼓励孩子学习,因为长期下来看,这样的做法弊大于利,容易打击孩子内心的积极主动。
不建议说:“你真棒,按时做完了作业,奖励你玩20分钟游戏。”
可以这样说:“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你最后还是按时完成了,你真有韧劲。”
2、在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如果能得到家长及时又有效的反馈,孩子的积极主动性会有大幅提高。
不建议说:“你改错做的真棒,太好了!”
可以这样说:“你真有办法,遇到错过的题目,都标记又摘抄了一遍。”
“你作文写的很丰富,用了几个新成语,你一定读了很多书。”
另外信息交流的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
有些家长学习了一些教育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话术”,回去跟孩子交流,感觉没有什么效果,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只是注重了方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比如说你只是语言组织好了,但是表情动作却出卖了你的心,孩子都很敏感,如果你不是真心诚意的对孩子说出这些话,孩子往往很难接受。
做个60分的足够好的妈妈,我在这里陪伴着你,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