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翠英
我小时候因为某些原因没能上大学,我的孩子这辈子无论如何都得考上大学!
我上学的时候从来都是班里前三,我的孩子为什么从来没进过班级前十名呢?真是笨死了!
我是硕士,老公是博士,我们这样高智商家庭的孩子怎么会是学渣?真是把我们的脸都丢完了!
......
有没有发现?我们总想把孩子养成我们家长期望中的样子!这样的父母会在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期待时,会情绪化的对待孩子,惩罚、贬损、打击、放弃。
这样的方式不是教育,是教训。教导孩子,孩子做不到;教训孩子,孩子逆反、对抗、自暴自弃,家庭成了战场,父母在无明之中痛苦、纠结、委屈、抱怨。
事实上,真正的爱是接纳孩子“如其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爱孩子就爱他本来的的样子,而不是我们自己所期望中的。
如果家长心里有这样一个信念:我的孩子必须要考班里的前十名,我才会心里舒坦,这才是我喜欢的孩子。那么咱家长就给孩子划了一条线,考不到线上自己就接受不了,就会大发雷霆。
这样不顾客观现实、不顾孩子的实际能力,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的家长就会恨铁不成钢,就会给孩子很多的批评、指责、比较、埋怨、打击、贬低。
我们以为这样,孩子就会面壁思过,奋起直追,奋发图强,以为这是对孩子的鞭策。事实上,这些只会让孩子自责,自卑,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是自我放逐。
因为从小被期待成父母希望的样子,从而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慢慢的就和真实的自我失去了连接,灵性泯灭了,潜能阻滞了。
孩子小的时候反抗不了,只能硬撑着去完成“妈妈的心愿”。他以为学习是为了妈妈,为了让妈妈开心,得到妈妈的夸奖和笑脸。但是却不明白学习真正目的和意义,再加上父母如果没有足够的格局和高度去引领孩子。一旦孩子长大了,有了反抗的能力,所谓的“叛逆”就发生了。
那对孩子来说什么是营养呢?看见、接纳、认可、肯定、理解、尊重、鼓励、夸奖、表扬、赞美,这些不仅要说出来,还要通过肢体动作,比如平和的语气,关心的眼神,亲昵的拍拍肩,真心实意的拥抱,做孩子爱吃的饭菜,让孩子自己决定买什么衣服,不强迫孩子非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孩子带朋友来家里给予欢迎,不把自己的焦虑和担心转嫁给孩子。换位思考自己平常说的话对孩子的影响,不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只要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就好,抓住孩子做到的部分大加表扬。
接纳、允许、理解孩子没做到的部分,自己有针对性的去学习,不断提升引领孩子的水平。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期望太高,都是烦恼。只要把期望降低,遇到的都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