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凤霞
爱是一个永恒课题,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离不开爱,各种形式的爱。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与爱的需要是高级需求。在教育中,我们也总在说要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归属感。
然而,父母自以为全身心付出的爱在孩子眼里就真的是爱吗?抑或,只是裹着“爱”的华丽糖衣下的负担,乃至桎梏。
多年前网上曾有一个闹的沸沸扬扬的新闻,一个学霸写给父母的万言书,里面满满的都是对父母的控诉和不满。
他讲述了父母如何操控他的人生,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将他们的愿望强加到自己身上,那是怎样的无孔不入,字里行间皆是疲惫、忍耐与怨怼。
后来,他12年不愿回家,拉黑所有人的联系方式,成了很多人口诛笔伐的白眼狼,不孝子,质疑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
学校可以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可是学校无法教孩子成为父母手里无知无觉的提线木偶。
父母的掌控欲,让孩子无力承受,被控制的人生,失去的是选择的自由。牛不想喝水,你能按着它喝吗?那不是爱,是一种变形的惩罚。
爱不得法,便是勒在小树苗枝干上的铁丝网,让渴望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孩子伤的体无完肤,血肉模糊。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以爱之名替孩子做选择,孩子感受最多的不是温暖,而是闷,是烦,是无力挣脱的窒息感。
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更是在精神上扼住了孩子的生命力,无论它们被包装的多么华丽,看上去又是如何的善意,都让这份爱变得沉重,直如负担,成了隐性的枷锁。
孩子需要的是这种爱吗?还有多少父母在以爱之名伤害着他们最亲最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