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向专家贾老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全文如下:
经过您的指导,我明白了确实自己在与孩子交流时很差,当孩子和我说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和他一起分析问题,更谈不上去推动,只是任其发展,干着急,太不合格了!
可是让我一下子接住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我又有点说不出来了,他爸爸倾听这些做的都很好,能与孩子共情,但是每当孩子有问题问他时,他往往按照孩子的思维出了一个自己都不认可的主意使之向我们不希望的一面发展。
如孩子上次回长春路上给爸爸打电话,说到自己没脸见爷爷奶奶,想在外面住一宿,爷爷奶奶回走他再回家。
爸爸就说:那你就在外面住吧,家里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虽说也对,但是我似乎觉得我们的方式都在无形中认同了孩子退缩的举动,学习上和很多问题都是如此。然后我们俩一起背着孩子苦恼,不敢和孩子提,更不敢交流。
谈到抱怨,我想到了孩子小时候我不经常在家,孩子特别希望和我在一起,屡次表示,我也是回答不了。
有段时间我和孩子天天打电话,可是家里人总说一接我电话孩子就上火,不让我打,所以和孩子交流越来越少了,现在也后悔。而且孩子一直希望上初中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脱离奶奶的掌控,可是初中以后我也没一直陪他,奶奶还跟来了,那时候他经常埋怨奶奶:他若有什么想法,奶奶经常说:不行。
而且奶奶确实控制欲强,经常说:我孙子就得我说了算。为这事我没少和奶奶争执,我若向东,奶奶向西,总不一致。
我也没办法,索性就避开。加上总在外面工作。后来孩子自己坚决的要求奶奶回自己家,不要管他,才好了一些。不过现在家庭已经基本都想开了,互相包容的多些,之所以接他爷爷奶奶来南京,也是想让爷爷奶奶过来玩玩,而且融洽一下家庭氛围,让孩子更轻松些,而且满足孩子接爷爷奶奶来南京过年的心愿。
现在大家都在尽量努力,爷爷尽量不发脾气,奶奶尽量不和爷爷争执,有时候还忍不住要管这管那,和她说到以前有一些事情方式不怎么好,她有些不满,以为我在埋怨她,但是也在尽量改变。
教育伴随一生,尤其在孩子未成年时期,尤为重要!还好这位家长能认识到这些,积极采取措施而不是于是逃避,错过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