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冬冬
昨天一湖北中学生被母亲连打几耳光后,毅然决然的跳楼身亡。最近几年青少年轻生事件频发。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我们不由要审视我们青少年教育的源头--------家庭教育。
父母的批评。老师的管教。有时候仅仅是一句话。孩子转身离去,飞跃而下。蓄谋已久想死的动机。早已种在孩子心里。只需要一点点挫折和外因,就会激发孩子赴死的决心。我们的孩子难道不幸福吗?越来越丰裕的物质条件。几代人的关注。良好的教育条件。
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孩子被剥夺了太多的成长快乐。分数学习,补课,特长。考试。作业。充斥了孩子的成长历程。
生命不只是活着学习。孩子们需要被关注,被理解。孩子需要有情感的归属。
作为一个青少年心理老师。也是一个孩子的家长。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处境。身在其中。太多感触和理解。太多心痛和无奈。
埃里克森称:如果孩子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形式进行彻底剥夺,那么,他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
假如我们更了解心理,假如我们更知道孩子在某个年龄段特有的心理情况,假如我们做到了更为民主宽松的环境。我们的孩子是否会有过激行为?
自我感受的迷失,不被接纳的痛苦,不被看见的崩溃。当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生在孩子身上。已经看不见孩子真实存在了。这种爱。本身就是缺乏对独立个体的尊重。
曾读过张伯伦的一首诗《你不是我的孩子》,孩子只是借助我来到世界。却并非因我而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的灵魂自由绽放。真的有那么难吗?
我们在感慨世事残酷,人生无常。身为人父人母,我们也呼吁作为家长要懂得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身心健康才是孩子生命最美好的绽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