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方教育内部博客

内部人员分享和记录雅方的点点滴滴

青少年心理的惊人一幕,家长们注意了!

作者:庞香香

  8月28日,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采访说道:“我还是非常深信这句话,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在中国,包括焦虑、抑郁、恐惧这些心理症超过25%,我们以后要非常加强以健康代替治疗为主的指导思想。”

  报告指出,孩子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而自杀者的年龄,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

  为什么在青少年自杀事件中,12岁这个年龄段是人数最多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个阶段正处于青春期(11-12岁至15-16岁),是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突变的时期。

  这一阶段,孩子在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

  这样的状态让青春期少年儿童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

  在这一特点下,青少年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敏感,若不能被父母理解,非常容易出现愤怒、迷惑、抑郁、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加上紧张的学习、成绩焦虑、学习压力过重、激烈的社会竞争、亲子关系矛盾......

  各种事件聚集在孩子内心的角落里,交织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最容易出现“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孩子在压力下无所遁形,从而在冲动下犯错。

  那,我们又该如何照亮青少年的内心角落,预防“冲动性犯错”?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阳光、水等营养一样,既需要物质营养保障基本的生命力,更需要被无条件接纳、被重视、被肯定赞美和认同。

  当家长、老师真正懂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并能在不同的关键时期给孩子所需要的关爱,那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是自信、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

  但事实是,我们都是在发生激烈的外显行为或是意外事件发生后,才突然意识到要预防、要改变,但此时已为时过晚。

  与其说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认真对待,倒不如借此明确2点:

  一是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青少年出现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是要提高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后有一定的方法或能力去采取措施,不至于惊慌失措。

  这2点,并非是靠简单阅读书籍或是听讲座,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用正确、科学、专业的方法论不断探索。

  每当接到家长咨询孩子类似于自伤走极端等想法的时候,自己心里是干着急,但是家长觉得耸人听闻,总是事情到了一发不可收的局面,再次找到咨询师。

  这个时候就已经无能为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碰到这样的事情,常常会有自责感,觉得是自己当时没有多跟家长去做解释,如果用自己的专业说服家长,孩子就不会有现在的境况。

  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不仅挽救的是孩子的人生,有可能是一个家庭。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日历
«   2025年5月   »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搜索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
作者列表
站点信息
  • 文章总数:3020
  • 页面总数:4
  • 分类总数:3
  • 标签总数:2
  • 评论总数:677
  • 浏览总数:5143134

Powered By Z-BlogPHP 1.5.2 Zero

豫ICP备180045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