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稀
在我所接触的学生中,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会习惯性地揣摩。
最常见的是揣摩老师、同学,揣摩父母。他们看起来不言不语,乖乖巧巧,但实际上,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普遍欠缺。
这类孩子在学习中,他们看起来非常努力,但是成绩表现却平平无奇。课堂上会揣摩老师喜欢哪些形式的反馈,答题时会揣摩老师喜欢何种内容的回答,写作中会揣摩阅卷老师会更偏爱哪类风格的文章。
这样的孩子,在与同学相处中,他们大多数也是“谁和我做朋友,我就和谁做朋友”,甚至到了未来的爱情中,也可能是“谁喜欢我,我就喜欢谁”。
他们的自我意识相对淡薄,几乎不会去想:我到底最想写什么?怎么样听课能让我自己达到效率最高?我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我喜欢什么样的人?不喜欢什么样的人?真正的我自己到底是怎样的?
这样的孩子,大多有一对相对严厉的父母,他们自幼在家庭中学会了过度的察言观色、适应甚至取悦他人,所以这种习惯伴随着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如果不加干预,有可能伴随着整个人生。
他们很少强调自我的真实感受和心情。别人一板起面孔,他们就不自觉地紧张,别人一不高兴,他们就本能地想道歉。
甚至和朋友吵架,他们都鲜少表达自己的情绪,对方还在生气,他们也不高兴,对方一旦释然,他们就立刻开心。
这类孩子的喜怒哀乐,大多被别人的喜怒哀乐左右。这样的孩子,表现给别人的必然是:乖巧、话不多、好脾气。
他们心里全是别人的感受,别人的心情,他们总是小心翼翼,永远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甚至习惯了之后,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还有一个“自我”的存在。
长此以往,心里积压的东西愈来愈多,哪怕自己意识不到,但这些东西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他们,慢慢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因此,过分乖巧懂事,对一个孩子而言,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为人父母,衡量自己给孩子的爱是否足够和适合,要看你的孩子是不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刻意取悦和讨好,自信且敢于表达自我。
自信,敢于表达,有自我意识和独立的思想但又不唯我独尊的孩子,他们得到的爱,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足够的,适合的,且无条件的。
人的心声是不能被无视的,我们要更珍惜还愿意和你倾诉以及表达感受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不敢表达?为什么孩子习惯忍耐?因为说出来也没用,甚至还可能因此挨骂,他们用过度的乖巧和懂事,去换取父母的爱。这不是孩子的悲哀,而是父母的悲哀。
世间最珍贵的爱,是无需费力去换取的。我们无需达到任何条件就可以毫无保留地拥有这份爱,拥有认可和保护。
不论你如何,不论你是什么模样,我都一样地深爱着你,这样的爱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也就是无论你成功与否,境遇如何,但你会永远热爱这个世界,不会轻易陷入极端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