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迎迎
昨天接到一个孩子自己过来咨询的,说自己不能适应初中住宿,想走读。我问孩子有没有跟父母说过这个情况,孩子说不敢说,说了会挨打。
那一刻我只能回复孩子一个抱抱的表情。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父母,让孩子“不敢说”,觉得孩子就应该听话、懂事、好好学习。而当孩子表达出来异于父母期待的情绪,走出父母规划得圆圈,父母就采取压制手段,直到有一天,再也压不住了,还在奇怪,孩子怎么就突然出现问题了。
却不知道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分量很轻,也很重。
我又想到两个月咨询过的一位家长,昨天主动过来咨询,14岁的男孩子,之前厌学,逃课。而现在干脆离开家跟早恋对象同居,不回家,不接电话,不回微信。
孩子的问题从来都不只是自身的问题,也许在更早之前,明明可以阻止悲剧的发生。只是父母忽略了。
也许在某次孩子感到很疲惫,学习很累,很努力但还是找不到学习方法。想要父母鼓励安慰的时候,父母却说:我上班比你更累
或者在某次孩子很开心的跟父母分享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时,父母却说:去,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倾听,父母每一次不耐烦的情绪不经意间,把孩子,越推越远。家长还在想,孩子心思怎么,猜不透了。
不是孩子心思多,猜不透了。是他不想表达,不想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