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富强
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你不要……”句式,却很少说“你要……”“如何做才能……”。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自身接收到最多的,也是来自父母、老师和身边一些人的“你不要……”。
曾经,家长、老师们对孩子严厉控制、动辄惩罚。后来,很多人又矫枉过正,走向娇纵、溺爱。
诚然,过度严厉或娇纵都不可取,但除了在两者之间来回摇摆,人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办法。
其实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教养方式,父母的发心都是希望孩子幸福,但这能否实现取决于孩子是否被培养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
很多人认为严厉和惩罚有效,且效果立竿见影。惩罚确实能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是人们往往忽略它的代价和长期效果。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认为惩罚能让孩子吸取教训。
事实上,惩罚不会带来改善的动力,只会是教给孩子,报复 ,愤恨甚至反叛 ,退缩。
但是孩子自己意识不到当下的心理动作,但是,他们未来的行为就是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
所以当孩子的性格出现问题的时候 ,父母首先应该做的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反思自己面对孩子时候的态度 。是不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应该以互相合作为基础,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
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同时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带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
假设孩子和你顶嘴,父母可以换一种方式 比如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
等大家情绪平复了,你可以再找孩子谈一谈:“孩子,很遗憾你生这么大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
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能够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怒气的其他方法。”
生气的当下,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能够用理性大脑来思考时再解决问题才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
爱孩子 爱自己 洞见缺憾,寻求第三选择,成就美好人生。